白介素17A抗体(标记)
- 别名:Anti-human IL-17A mAb(Detector);白介素17A抗体(标记)
- 编码:EKY1022B
- 级别:
- 简介:白介素17A抗体,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白介素17A,与其他细胞因子或蛋白的交叉反应极低,确保了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
基础信息
中文名 | 白介素17A抗体(标记) |
英文名 | Anti-human IL-17A mAb(Detector) |
产品介绍
基本信息
- 名称:白介素17A抗体(标记)
- 靶点:白细胞介素17A(IL - 17A),是一种在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中起关键作用的细胞因子。
产品特点
- 高特异性:能够高度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白介素17A,与其他细胞因子或蛋白的交叉反应极低,从而保证了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
- 高亲和力:对目标抗原白介素17A具有较高的亲和力,能快速、稳定地结合,即使在低浓度抗原存在的情况下,也能有效捕获,有助于提高检测的灵敏度。
- 标记特性:通常标记有荧光素、酶、放射性核素等报告分子,方便在各种检测方法中进行信号检测和定量分析。例如,标记荧光素的白介素17A抗体可用于免疫荧光实验,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或组织中白介素17A的表达和分布;标记酶的抗体则可用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(ELISA)、免疫印迹(WB)等,通过酶催化底物显色来检测目标抗原。
作用机制
- 在免疫检测中,标记的白介素17A抗体与样本中的白介素17A特异性结合。然后,根据所标记的报告分子类型,通过相应的检测手段来显示结合信号。例如,若标记的是荧光素,在荧光显微镜下,结合了抗体的白介素17A所在位置会发出荧光;若标记的是酶,加入底物后,酶会催化底物发生反应,产生有色产物,通过分光光度计等仪器可测量吸光度,从而定量分析白介素17A的含量。
应用领域
- 科研领域:用于研究白介素17A在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机制,如炎症反应、自身免疫性疾病(如银屑病、类风湿关节炎、强直性脊柱炎等)、肿瘤发生发展等。例如,通过免疫荧光或免疫组化实验,观察白介素17A在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定位;利用ELISA或WB检测不同疾病模型或细胞系中白介素17A的表达水平变化,深入了解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动态变化和作用机制。
- 临床诊断辅助:有助于辅助诊断与白介素17A相关的疾病。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,患者体内白介素17A的表达水平往往会出现异常升高。通过检测血液、组织等样本中白介素17A的含量,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,可为疾病的诊断、病情评估和治疗监测提供重要参考依据。例如,在银屑病患者中,检测血清中白介素17A的水平,可帮助医生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,评估治疗效果。
使用注意事项
- 使用前需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,了解产品的特性、适用范围、储存条件及使用方法等详细信息。
- 避免反复冻融抗体,以免影响抗体的活性。如需长期保存,应按照说明书要求的温度进行储存,通常为-20℃或更低温度。
-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,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,防止微生物污染。同时,避免抗体与有机溶剂、强酸、强碱等物质接触,以免引起抗体变性失活。
- 根据具体的实验需求和检测方法,合理优化实验条件,如抗体的稀释度、孵育时间和温度等,以获得最佳的实验结果。不同的实验样本和检测平台可能需要进行预实验来确定最适条件。
质量指标
MSDS
相关资料
相关产品
clicks:8